来源:浙江日报
直接落户、租房补贴、购房摇号倾斜……近年来,杭州出台了一系列重磅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
集聚人才,助推高质量发展是杭州出台人才政策的初衷,然而有读者反映,杭州出现了一些所谓的“人才代办”中介,将好政策作为牟利工具,大打“擦边球”,明知申请人不符合人才要求,但在收取30多万元“代办费”后,就可通过运作帮助其获得杭州E类人才资格,享受诸多人才政策红利。
这究竟是骗局还是灰色产业链?连日来,记者在杭州多家人才代办中介暗访调查。
获取“房票”
人才资格竟被公开兜售
无落户、社保年限等要求,快速获得杭州“房票”,“红盘”摇中率更高……近日,记者在抖音、小红书、闲鱼等网络平台上“刷”到不少人才代办中介广告,广告词颇有吸引力。
一位楼盘销售人员也告诉记者,不少人才代办中介混入购房群中发布广告,让他们不堪其扰。
记者借此联系上几家中介机构,对方均表示,只要缴纳30万元的“代办费”,基本能保证获得E类人才资格。
在杭州新房“限购”政策背景下,未落户或缴纳一定年限的社保,很难在限购区内获得摇号购房资格。但根据杭州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政策,E类人才可享受到落户、每月2500元的租房补助以及优先购房摇号资格。因此很多人想方设法获取人才资格,从而获得“房票”。
为何是E类人才,而不是其他类别的人才?一位中介表示,获评A—D类人才相对较难,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人员才有资格进行A类人才认定,而E类人才的“硬杠杠”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操作空间”更大,“如果只是想买房,获得E类人才资格就足够了”。
然而,记者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发现,即便是E类人才,“门槛”依然不低,大部分都需要通过考试、取得一定的专业成果。花钱就搞定的E类人才,到底是如何操作的?
“空头”挂靠
中介大打“擦边球”
记者根据其中一位中介提供的地址,来到位于滨江区某小区的社区成长中心,在一间会议室里见到了一名被称作“周总”的男子。
了解到记者购房意愿较为强烈,周总慢慢透露其中的“门道”——在人才认定政策中有一条规定,在杭州市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即可获得E类人才资格。
“我们与很多相关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只需将你‘挂靠’进企业的高管层,就可以去进行E类人才认定。”周总说,这些企业之所以愿意出让“挂靠”名额,也因为企业负责人与中介公司负责人存在亲属关系。中介收取的30万元“代办费”中,有相当一部分会“打点”给这些企业,用于进行高管“挂靠”所需的财务税务操作。
周总提醒,由于今年5月,杭州对人才政策进行了调整,高层次人才需在杭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因此代办周期比以往要延长一些,大约在8个月左右。现在杭州好的楼盘只会越来越少,想要办理的话最好尽快。
对方也表示,目前杭州楼市“倒挂”现象依然较为普遍,获得人才资格后一旦摇中红盘,30万元的“代办费”轻松赚回,“你可以先交1万元的定金,其余的29万元可分期慢慢缴清,如果人才认定不成功可以退款。”
交易火热
单月成交10余笔订单
30万元的高昂价格之下,吸引的人依然不少。
记者根据另一家中介提供的信息,在上城区一座商业楼内找到了一家名为“杭州筑杭企服商贸有限公司”的企业。工商登记信息显示,这家企业成立于去年5月,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人民币,其经营范围广泛,包括家居用品销售、针纺织品销售等数十类。
尽管企业法人为梁某,但记者见到的却是自称企业实际控制人的“郑总”。当得知记者有意办理E类人才认定,他给出了“业内”统一价:“30万,包过!”。
为了证实自己的“实力”,郑总打开办公室电脑的一个文件夹,其中收藏了10余份E类人才认定证书图片,“这些都是近一个月里我们成功办理的案例。”记者通过证书上的二维码,成功登录了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官网,相关人员的身份信息等资料与证书图片上的一致。
记者通过查阅工商登记信息,发现部分人员的确曾在人才申请期间,在相关企业担任总经理等管理岗位,获得人才资格后又从管理层“消失”。
当记者试图拍摄这些证书时,遭到了郑总的制止,“对于客户信息,我们是严格保密的。”他表示,自己从事人才代办已经有5年多时间,办理成功率极高。
调查中,记者还找到一家人才挂靠企业的法人代表,当记者提出想要与人才申请人员取得联系时,对方告知该人员确实在企业任职高管,但自己并没有他的电话。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华认为,如果果真存在这样的灰色产业链,那么它破坏的不仅仅是购房摇号的公平性,更是违背了人才政策的初衷,损害的是杭州的人才生态环境,“政府应该对此予以查实和追究,坚决杜绝这样的情况出现。”
杨建华也呼吁,应切实落实“房住不炒”政策,同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优质房源,为暂时不能摇号的人才提供廉租房,满足住房需求,减少此类钻政策空子的行为。
对于该事件后续,本报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