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首次阶段性盈利,生鲜电商前景几何?

广告位

  记者 孙文轩   编辑 白昊天   一边是“突然倒下”“濒临倒闭”,一边是首次实现阶段性盈利、账上现金充裕…

  记者 孙文轩

  编辑 白昊天

  一边是“突然倒下”“濒临倒闭”,一边是首次实现阶段性盈利、账上现金充裕。近期,生鲜电商行业魔幻而现实的场景正在频频上演。

  8月12日晚,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叮咚买菜业绩电话会议上获悉,叮咚买菜第二季度实现营收66.3亿元(金额单位为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42.8%;企业净亏损3450万元,上年同期净亏损为19.4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为2060万元,叮咚买菜首次实现阶段性盈利,2021年同季度净亏损为17.3亿元。

  这一业绩跨越背后,是叮咚买菜在报告期内营收的大幅增长以及营销成本和履约成本的显著降低。不过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坦言,公司第二季度的盈利是受到了疫情的部分影响。展望第三季度,叮咚买菜可能会略微亏损。“但是我们的亏损率在不断改善,我们非常有信心,在今年末,叮咚买菜可以实现全面盈利。”

  业内专家表示,叮初咚买菜在降本增效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且也见成效。不过,其二季度的盈利和疫情期间的保供业务密切相关,二季度毛利的增长,主要是源自商品价格的提高以及营销费用的下降。“疫情之后还能不能保持这个毛利或者同等增长是有难度和存疑的。”二季度期间叮咚买菜也曾关闭多个城市的业务。

  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前景广阔,也衍生了多样化的商业模式,但其盈利始终是个难题,有专家表示,生鲜赛道有走出来的企业和模式,不过对应农业这个领域,整个赛道的“坑”更多,链条更长,管理更复杂,需要更多时间。

  截至2022年6月30日,叮咚买菜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为60.6亿元,而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为52.3亿元。

  总营收同比增长42.8%

  营运成本同比基本持平

  财报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叮咚买菜总收入为66.3亿元,同比增长42.8% ,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同期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增长强劲。财报显示,叮咚买菜2022年第二季度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32.3%,达到71.2亿元。

  叮咚买菜66.3亿元的总收入分为产品收入和服务收入。其中,产品收入为65.5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46亿元增长42.4%,这主要受客单价提高推动。服务收入为804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4270万元增长了88.1% ,主要是由于订阅叮咚买菜会员项目的客户数量增加。

  在公司GMV(商品交易总额)增长强劲的同时,其二季度营运成本则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具体来说,公司二季度总营运成本及支出为66.3亿元,仅同比增加0.8%。其中,虽然商品销售成本伴随着总收入的增长有所提升,不过其销售和营销支出为1.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4.1亿元下降了64.2%,履约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也从36.5%下降到23.2%。叮咚买菜表示,履约费用率降低主要受客单价提高以及一线员工劳动效率提高的驱动。而销售和营销支出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产品开发能力成为主要的增长动力,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客户。

  在业绩电话会上,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再次提到叮咚买菜对商品力建设的重视和决心。他表示,叮咚买菜主要从五个方面提升商品力:第一,坚定提高商品品质。第二,不断加大自己的研发和生产,开发更多叮咚特色商品。“叮咚买菜已经是一个拥有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食品企业,第二季度‘人无我有’的叮咚特色商品有217个SKU。”第三,叮咚买菜加强了用户消费趋势研究力度,借助叮咚的数据能力和忠实用户群体,提升了商品开发的成功率。第四,开发更多消费场景,更高效地感知新需求,定义新产品和培育新品牌。第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已有的最大面积的高标准半自动化大仓,10多家食品工厂,正在建设三个大规模的3F工厂,此外公司在食品研发品控等环节建设中都有很多投入。

  报告期内叮咚买菜的毛利率为31.6%,较去年同期的14.6%有显著提高。此外,公司一般及行政开支为1.5亿元,同比下降49.9% ,主要是基于股票的薪酬开支减少。产品开发支出为2.6亿元,同比增长23.7% ,主要是由于产品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技术数据算法和其他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

  公司二季度净亏损为3450万元,2021年同期净亏损为19.4亿元。而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2022年第二季度叮咚买菜的净利润为2060万元 ,较2021年同期17.3亿元的亏损有显著改善。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率,也从2021年同期的-37.2%上升到0.3%,优化了37.5个百分点。此外,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营收同比增长47.9%,实现了盈利,正向经营利润是3.7%。公司二季度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为60.6亿元。

  “叮咚买菜在降本增效方面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甄别细分品类(宝妈严选)进行产品创新,以及利用终端需求的规模效应提升上游农业生产的确定性和品质,最终都能够反映在客单价的提升以及损耗的控制。”在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看来,叮咚买菜的业务策略方向是对的,而且也初见成效。

  不过,梁昌霖也坦言,第二季度的盈利是受到了疫情的部分影响,展望第三季度,叮咚买菜可能会略微亏损。

  “但是比较我们疫情后和疫情前的数据,除了营收增长,亏损率是在不断改善的,我们非常有信心,在今年末,叮咚买菜可以实现全面盈利。”梁昌霖说。

  友商困境引发模式担忧

  梁昌霖:坚定前置仓模式信念

  近日,每日优鲜陷入经营困难,大规模裁员,甚至传闻公司解散。公司方面否认解散传闻,表示只是关闭了前置仓和极速达业务,次日达、智慧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不过目前其APP和小程序均无法正常下单,不少供货商和员工也正在对公司进行讨债讨薪,发起诉讼或仲裁。每日优鲜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创始人徐正近期一直在跟投资人接触,找新的融资,也在试图寻找买家,“在很努力找出路。”

  每日优鲜的“突然倒下”,引发了市场对于生鲜电商行业以及前置仓模式新一轮的关注和担忧。不过梁昌霖表示,即使在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差异也可能是天壤之别,“叮咚买菜和行业内的每一家企业都不太一样,我们一直专注在一件事上,更加关注用户的需求,死磕商品力,使我们越来越多地被用户喜爱,被用户喜爱的公司就是有前途的公司。”

  当被问及对于前置仓模式的看法时,梁昌霖说,剔除疫情严重的3个月,叮咚买菜已经连续10个月持续改善亏损率,公司非常有信心在今年期末实现全面、持续盈利。所以对前置仓模式充满坚定的信念。“判断一个模式的优劣,最重要的关键点是:是不是真的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的取舍才决定商业模式的成败。”他强调说,前置仓模式能够更好地控制生鲜品质,满足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大家认为生鲜电商毛利率低,我们通过做厚做强供应链来改善;大家质疑损耗大,我们通过大的订单密度和预测、推荐技术来改善;大家觉得非标品的品质控制很难,我们通过规范流程、加大人力和技术投入,现在我们的品控应该在整个生鲜行业中都是领先的。看到用户需求,然后倒逼自己进步。”

  叮咚买菜首席战略官俞乐则表示,对比疫情前,叮咚买菜的商品力、用户口碑、客单价以及渗透力等核心指标都有了比较大的优化,公司认为,第三季度对比疫情前的第一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会有大于3个百分点的优化,后续第四季度也会在第三季度的基础上继续优化。

  谈及叮咚买菜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梁昌霖表示,叮咚买菜会专注在生鲜和食品的事业上,“当友商们纷纷拓宽到生鲜食品以外其他品类时,叮咚买菜一直坚守在生鲜和食品上,从未动摇,吃是叮咚买菜一生奋斗的职业。生鲜食品不是普通的消费品,要让食品中充满灵感和灵魂,只有一个团队矢志不渝,全力以赴,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与此同时,叮咚买菜会继续提升用户体验,“我们会重构物流和仓储系统,实现库位准确和库存准确,我们会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高人效和仓效,来服务更多用户,同时也不断提升送单速度。”

  “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叮咚买菜暂时是安全的,账上有60多亿元,二季度的经营数据也不错。”在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看来,如果叮咚买菜能维持这种增长,未来就能比较稳定地发展。但是他强调称,叮咚买菜二季度的盈利和疫情期间的保供业务密切相关,不然很难有目前的增长,“毕竟此前其还关闭了多个城市的前置仓业务。” 李成东还指出,叮咚买菜二季度毛利的增长,主要是提高了商品价格的同时,降低了营销费用。“疫情之后是不是还能够保持这个毛利或者同等的收入增长,是有难度和存疑的。”

  今年6月份,叮咚买菜“连撤数城”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彼时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叮咚买菜方核实了解到,此次关闭业务涉及的城市有安徽宣城和滁州,广东中山、珠海、清远和江门 ,以及河北唐山。公司称,几个城市站点业务的关闭是“平台的常规调整”。李成东认为,叮咚买菜彼时这一举措主要是亏损和盈利方面的考虑,“叮咚买菜一直在亏钱,财务压力比较大,需要砍掉看不到盈利希望的城市业务”。此外,“平台也有竞争层面的考虑”。

  崔丽丽也认为,叮咚买菜的模式是否跑通要观察后效。“从时间上讲,二季度长三角地区受到疫情影响,可能不是一种常态,另外,从地域上看,长三角地区历来是购买力、消费力相对比较旺盛的区域,也许和地域分布会有关系,不确定在其他地区也可以适用。”她强调称,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涉及许多因素,组织管理、行业、市场甚至是社会经济大环境。“前置仓模式在对即时配送有明显需求的地区(如一二线城市核心区)还是有刚性诉求,但要把握好这部分群体的产品需求分层并稳定输出产品和履约,与此同时做好上游环节的降本增效。”

  整个赛道的“坑”多

  “链条长,需要更多时间”

  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前景广阔。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生鲜电商运行大数据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为3117.4亿元,同比上升18.2%。疫情期间消费者线上购买生鲜需求较强,且用户对生鲜电商行业的信任度加深,预计2023年中国生鲜市场规模达4198.3亿元。“2022年疫情反复,消费者购物需求增强,生鲜电商成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行业将持续扩容。”

  2022年消费者常用生鲜电商品牌前三分别是:盒马鲜生(49.8%)、美团买菜(39.4%)、每日优鲜(32.8%),偏好的前三品牌分别是:盒马鲜生(36.2%)、美团买菜(29.5%)、本来生活(26.8%)。在生鲜电商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平台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部分品牌已经获得用户优势。

  消费者对于生鲜电商比较认同。《报告》数据显示,68.9%的生鲜电商消费者对生鲜电商行业前景表示乐观,86.7%的消费者愿意将生鲜电商推荐给他人。生鲜电商用户已体验到购物的便捷性,多数用户看好行业未来的发展,并愿意推荐给他人。

  “生鲜电商行业未来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大家主要关注的是什么模式更好一些。”在李成东看来,生鲜电商行业的每种模式都有它特定价值,“对于未来的赢家来讲,可能会是多业态并存。”

  实际上,此前在分析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时,艾媒也曾指出,生鲜电商行业目前处于多种商业模式共存的局面,其中前置仓、店仓一体化(如盒马鲜生、大润发优鲜等) 主要布局在一二线城市,消费人群主要以一二线城市白领为主,而社区团购模式(如兴盛优选、多多买菜等)则主要满足下沉市场用户需求,不同商业模式的生鲜电商满足不同层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生鲜电商市场仍旧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多种商业模式并存的格局仍将继续。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也指出,目前中国生鲜零售的线上业态有B2C生鲜电商、前置仓模式、O2O到家平台、店仓一体模式和社区团购模式。O2O平台和店仓一体两大业态将成为前置仓模式最大的竞争业态,但受限于服务线上和线下两类用户群体,两套运营体系在平台产生冲突时,实体店将优先服务于线下用户群体,导致线上平台在商品品质、配送效率和体验上无法与前置仓竞争。“在接下来的五至十年时间,前置仓模式仍将是生鲜零售的补充业态。”

  “生鲜的渠道变革会是一场持久战,我国生鲜零售仍以较传统的农贸市场为主,未来生鲜渠道的变革仍有较大空间。但受制于上游链路长且零散的农产品供给和下游错综复杂的城市层级,未来生鲜渠道的现代化变革,或仍将持续较长时间。”此前有证券分析师如是分析。

  生鲜电商行业的盈利始终是一个难题。不过这并不能阻挡入局者的脚步。此前有数据统计,在4000多家生鲜入局者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实现了盈亏平衡,而亏损的入局者则高达95%(含7%巨额亏损)。然而《报告》援引数据指出,截至2022年4月底,生鲜电商相关企业总注册量达27047家,是2017年10315家的近三倍。生鲜电商行业内部企业出现多种经营模式,外部地产、家居等企业入局抢夺市场份额,行业竞争加剧。与此同时,65.4%的中国生鲜电商消费者较2021年消费次数增多,51.6%的消费者消费金额增多,消费者线上消费频次和金额出现上涨趋势。

  “生鲜赛道有走出来的企业和模式,不过对应农业这个领域,整个赛道的‘坑’更多,链条更长,管理更复杂,需要更多的时间。”崔丽丽说。

生鲜电商叮咚买菜 我要反馈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新闻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

关于作者: 游客

为您推荐